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并科学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不仅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更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打开了新的学术研究空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把握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必须加强学术研究和学理阐释,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作出贡献。(阅读原文)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时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并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其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信仰、科学践行和历史成效。(阅读原文)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人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从“一个结合”拓展到“两个结合”,体现的是对思想文化演进逻辑的深刻认知与自觉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形态的重大创造。(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的提法是首次出现。那么,为什么“第二个结合”作为主题被自觉地提出来呢?我认为,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领会。(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谨守发展方向之“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切近人民需求,造就转化与发展之“新”,才能真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坚定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及其重大意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格局与走向,而且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研究阐释宣传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准确把握、讲深讲透其中的深刻唯物史观内涵。(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这个总要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思想”。因此,我们贯彻落实这一总要求,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学思想”的重要性、先导性。具体来说,应以学思想”为切入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阅读原文)
科学的调查意识和精神是在科学的调查方法的实践中确立的,体现在科学的调查会给国家、社会和被调查者带来福利的基础上,并得以有效的培育和维持。科学的调查不仅要服务于调查者,更要服务于调查对象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实现价值观的升华——民主的实践。这里的福利或好处不仅是指物质利益方面的,而且还包括政策方面的乃至知识、精神方面的好处。(阅读原文)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我们党把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阅读原文)
(按照文章发布日期排序)